当今世界已然进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时代,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尊重新时代新闻规律,开创宣传新格局。因此,在全媒体的背景之下,典型热点舆情的传播呈现怎样的规律?社会媒体与舆论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新闻宣传报道策划该怎样进行创新?针对以上问题,7月13日晚上,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韩隽教授,为“智能生态下的视频传播与数智广告”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作了题为《全媒体背景下舆论格局变化与新闻宣传策划创新》的主题讲座。
一、前言
首先,韩隽教授让学员们观看了一则短视频新闻:《臊子书记》,为学员们讲述了新媒体新闻的特点,让学员们对新媒体新闻产生了直观地认识。《臊子书记》这则短视频新闻采用了大量视频特效技术、包括3D动画、MG动画技术。让整个新闻视频更具趣味,使得年轻群体对扶贫这类比较严肃主题的新闻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随后,韩隽教授对“宣传”“新闻”“公关”“融合”这四个关键词进行了阐述,通过这四个关键词带领学员们认识全媒体,在当前全媒体环境下,政府、媒体与公众的关系已然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着重体现在舆论格局的变化上。
二、典型热点舆情以及传播规律
韩隽教授以南航“前11排选座”典型新闻案例为例,为大家介绍了当今典型热点舆情传播的规律。新闻中的“只要”“前11排”“政府”“要务”等关键词,准确命中了廉政的热点、特权的痛点以及监督的关切点。短短五天时间,便经历了舆论发酵、媒体追问、南航澄清、市委表态等舆情传播阶段,将当代热点舆情的传播规律展示得淋漓尽致。
韩隽教授指出,这件新闻的舆情传播也反映出了当今全媒体时代下,媒体的新变化。媒体的性质、功能以及话语形态更加多元。在性质上,是公文、宣传、新闻与特殊文化商品;在功能上,有着信息传播、环境监测、舆论导向与文化传承的功能;在话语形态上,包括了官方、民间的专业话语体系。在总体的新闻价值观上,趋向多元,强化预警警示。在全媒体背景之下下,媒体也将与公众一同成为监督政府的舆论平台。
三、社交媒体与舆论格局变化
为了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全媒体,韩隽教授对全媒体的含义进行了阐述。全媒体最本质的意义是将传播的权利给了公民,人人都有传播权利,传播的主体发生了转变。随后,韩隽教授对微博与微信两大社交媒体从平台用途、受众形态、社会意义以及总体定位四个方面进行了关于传播特征的比较。
在全媒体背景之下,社交媒体已经日渐成为舆情发酵的最佳场所,新闻可以在社交媒体的网络平台上快速传播,当前的舆论格局正发生着变化,社会媒体上的网络舆情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韩隽教授将其总结为八个特点,分别是:自发性、突发性、指向性、戏剧性、诉求追求真相、意见领袖拥有强大动员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动以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互动。
四、新闻宣传报道策划创新
韩隽教授指出,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宣传的思路发生了从宣传到传播的改变。过往新闻的宣传注重说明与解释,给受众介绍与阐述新闻事实。如今的新闻宣传更强调传播,追求信息畅通,追求强量、强力、强效传播,为地方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面对新闻宣传的变化,在新闻报道策划上也要进行创新,韩隽教授将新闻报道创新总结为四种形态。
(一)新闻报道创新之一:话语形态
韩隽教授谈到,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关于语言表达“有效性基础”有四项原则:第一,表达的可领会性(明白无误听懂);第二,陈述的可信度(真实可信);第三,表达的有效性(说服力与情感效果);第四,言语的正当性(语言适宜、客观公正)。当代新闻策划所用话语应在这四项原则上进行创新。从内容层面上看,新媒体平台发布的消息应具备“网感”,从题目到内容都应符合新媒体读者阅读偏好和传播规律。必要时可以采用提取关键词、金句、加粗加色等方式来突出重点。重点是群众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和群众关系最大的部分。韩隽教授还给学员们例举了诸多在话语形态上颇具网感的新闻。
(二)新闻报道创新之一:策划在先
韩隽教授指出,当前策划与传统新闻策划存在很大不同。当今的新闻策划,从对象上,从读者转换成了网民;在平台上,是全网传播;传播效果要求的是强量+强力+强效;策划要求是通过策划实现多种媒体的整体连动式报道,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深度挖掘。韩教授还分析出当代优秀新闻的所需构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动+独家+直播+AR、VR新闻,并以《原来你是这样的00后》新闻为例,给学员们进行了分享。
(三)新闻报道创新之一:视觉传达
在当代,新闻除了在文字上给受众带来触动之外,在视觉画面上也需要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首先,是在拍摄设备以及剪辑技术的运用上带来视觉画面的冲击。韩隽教授例举了《中原藏珍》这一则新闻,该新闻用4K电影机拍摄,使用超微距镜头,专业电影布光,后期电影剪辑加动画特效。利用视频这种当下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大大拓展了博物院的物理空间,让更多镇馆之宝,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大片形式展现在了人们面前。其次,是运用“图图是道”。“图图是道”是指通过制作精良的长图漫画配合通俗风趣的文案,以特色条漫产品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传递正能量新闻视觉设计。
(四)新闻报道创新之一:新技术运用
新技术的运用,是当代新闻策划可运用的突出手段。这里的新技术主要是指全景体验,通过“全景+新闻”的形式进行传播。韩隽教授特意例举了陕西馆的新闻宣传:利用全景拍照技术,使世园会的全貌能够清晰的展现给大众,既可以长久留存,又可以足不出户游览世元。具有空间层次感。利用VR技术,全方位展现世园会的各个场景,通过拖移、点击、放大或缩小的方式,详细浏览世园会的各个细节,带给大众沉浸式体验;进入场馆或园区时,会配以新闻解说,让大众在游览园区的同时接收新闻,创新了新闻的传播方式。
韩隽教授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与实践,运用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围绕典型热点舆情以及传播规律、社交媒体与舆论格局变化、新闻宣传报道策划创新等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新媒体背景下的舆情事件应对方法和新闻报道策划创新,加深了学员们对媒体、新闻宣传报道策划和舆情应对工作的理解与认识。
互动环节:
1.050 曹利:老师您好!学生有个问题:目前某些营销号和媒体为了抢占先机,盲目追求及时性,而不对新闻事实进行核查,因此报道经常“翻车”,一个新闻出现多次反转;包括为了吸引流量而标贴党、扯男女对立、擦边等等,对于这类报道的乱象,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所改变呢?谢谢老师。
韩教授:我最近在写关于新闻的事实核查,事实核查是在深度报道的时候,进行交叉印证关键环节,也是在数字时代下,新闻生产中对事实把关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变成像营销号一样。现在,平台上也会有通过算法技术对一些谣言营销号进行警戒与限制。但如果从根本上解决,还是需要主流媒体介入热点事件,发挥作用。全社会都要协同,借用技术力量慢慢改善这个问题。
2.011 张晓鹤:感谢老师的分享,正如您所说,在全媒体背景下反转新闻和虚假新闻频现,比如2021年“杭州保姆纵火案与林生斌事件”、“与外公拍写真被造谣富豪娶少妻”等新闻已经很大程度上牵动公众情绪,会引发群体极化等舆论潮进而激化社会矛盾,请问在后真相时代,作为公众和普通网民怎样可以更好地甄别新闻的真实性?此外,以微博为例的社交平台频撤热搜和屏蔽关键词的举措,有时反而会加深公众对虚假新闻的信任度,请问对于这种现象您有什么样的见解?
韩教授:当今互联网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弱者强势,情感优势。这八个字已经成为互联网很多情况下的舆论驱动。当出现舆情的时候,通过堵压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从根本上还是要基于理性与逻辑性。之所以出现撤热搜与没有及时回应的一些现象,是因为现在的政府各部门可能还不太适应网络,但我相信以后慢慢会变好的。
3.030范博禹:韩老师好,很感谢您的精彩讲解!当某一事件发生舆论危机的时候,网络中便会出现一种“捂嘴”现象(用户在平台发布的消息只能自己看到,别人看不到),比如说微博屏蔽词条,屏蔽相关内容,控评等等。而且屏蔽词条的不止是官方,更多的是资本“捂嘴”,资本的控评。对于这种现象您是怎么看呢?
韩教授:在新闻的发展历史上,都有控评现象的存在,只不过以前是通过权利与资本来实现,这是一对永远的矛盾,但当代“捂嘴”也是很难抵挡舆情传播的。官方是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资本方则是害怕这个舆情会对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捂嘴”肯定也不是解决舆论的恰当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