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祥|审美分享与价值共享——互联网时代互动艺术的新实践和新美学

供稿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7-20

       作为一个基于时间、空间的历史范畴,“时代”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总体状况,包括阶级状况、生产力水平、文化思潮、社会风尚、价值取向等。根据“科技和生产力”的标准,当今社会已然进入信息(互联网)时代,即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互动(民主)精神、价值论、现代性等时代精神随之而起。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艺术出现了新的实践,如网络文艺、互动艺术、技术美学、互动美学等,审美“互动”也涌现出多种形态,如弹幕、互动视频、超文本、元宇宙、数字社会以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革命等。互联网时代下,审美“互动”的时代表征和拼图建构了互联网时代互动艺术的新实践和新美学,审美“互动”的本质与形式发展,互联网时代如何建构价值主体与互动美学至此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7月19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彭文祥教授以“审美分享与价值共享——互联网时代互动艺术的新实践和新美学”为主题,为“智能生态下的视频传播与数智广告”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一、审美“互动”的本质和形式

       彭文祥教授首先借《诗经·小雅·伐木》中嘤鸣求友的典故,引出“互动”的概念与本质。“互动”有着多层涵义,第一,语义学上, “互”是交互、相互,“动”是活动、行动,使起作用或变化。概言之,“互动”意指一种使彼此发生作用、影响的过程和结果。第二,计算机科学的分析领域,“互动”指向根据计算机科学对交互媒体的标准定义,即交互媒体允许用户控制访问内容的顺序,但标准的定义不能帮助人类将交互艺术作品从任何有趣和新的意义上分离出来。因此彭文祥教授表示,标准定义适用于“弱交互”媒体(那些让交互者控制访问内容顺序的媒体)运用。第三,社会学上,“互动”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方式。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方式和机制,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进而形成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

       第四,哲学上,“互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价值论”作为哲学基础理论的第三大分支,是探讨“意义”的理论,客体的存在、属性与主体尺度、需要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价值”,“互动”是价值的共享,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等都体现了互动哲学。第五,艺术学上,“互动”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指艺术创作、传播、鉴赏等艺术系统中的诸多环节、要素,以及体验的过程大多与“互动”相关,但由于辨别的界限过于宽泛或无形,“互动”及其力量容易被夸大,也容易被淡化,须明确更精准的“互动”内涵。狭义的“互动”,指借助基于技术的多种显在交互方式、手段和机制,经由文本中介而使主体(包括类主体或拟主体)之间关系及思想感情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话理论”“第四堵墙”等艺术理论皆体现了创作者与鉴赏者之间的“互动”美学与价值。彭文祥教授认为,在艺术学上,其质的规定性便是审美分享和价值共享,艺术、审美多属于“价值论”的领域,而不是“认识论”的领域,它们所面对的问题多是价值问题,而不是知识和真理的问题。康德曾言,美是无功利、无概念、无目的的。因此,在不同文化的交往中,最容易在美的判断上形成共识。

       “互动艺术”指借助基于技术的多种显在交互方式、手段和机制,经由文本中介而使主体(包括类主体或拟主体)之间关系及思想感情发生积极变化的审美表现形态。审美互动的“四要素”——主体、文本、科技、文化构成了互联网时代审美互动的结构模式。

       其一,主体与主体性,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有着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彭文祥教授从主体性、主体间性、价值主体性、主体性投射、类主体(拟主体)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主体与主体性,人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人的主体性的澄明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主体性既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性质,又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据和条件。在审美互动的结构中,“互动”体现的是价值关系,体现的是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权利和责任,或者说,是互动者内心状态、趣味、爱好、取向、意志等的一种投射。

       其二,文本与中介性,基于接受美学、习近平文本(作品)中心论、阿兰·科比“数字现代主义”文本表现论的理论阐释,在审美互动中,“文本”成为凝聚“多种显在交互方式、手段和机制”的中介、桥梁和纽带。

       其三,科技与赋能,在互联网时代,“科技”是催生、激发互动艺术及其“互动性”的最大助力,它增强审美“互动”的显在性、丰富性等。

       其四,文化与赋性,互联网时代,“文化”为互动艺术及其“互动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文本”,增强审美“互动”的普遍性、深刻性等。审美互动的“四要素”构成了审美互动的“简单结构”模式,彭文祥教授对此指出,除了“简单结构”,审美互动结构模式还有“复杂结构”,由此可搭建以“主体”为中心的“互动系统论”、以“文本”为中心的“互动艺术论”。

       审美互动的本质与规定性是“审美分享”和“价值共享”。彭文祥教授援引陶渊明诗句、普特南及卡维尔理论等阐述自身对“审美分享”的理解,认为互联网时代的互动艺术是“异质同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则体现价值判断。价值关系、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效应构成了价值共享。审美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弹幕、二创/同人(互动进阶)、选择(立体互动:《他的微笑》《潘达斯奈基》等)“无限流”(扁平互动:《罗拉快跑》《开端》等)多样结局等,其审美“互动”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向度(人-人、人-物、物-物)2.广度(宽/窄、内在/外在、显性/隐性) 3.深度(强/弱、立体/扁平) 4.频度(多/少、快/慢)

       二、互联网时代互动艺术的新实践

       互联网时代下,“互动艺术”呈现了多种表现形态,包括互动电影、互动剧、互动综艺、互动纪录片、超文本、互动小说、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类)、VR艺术(虚拟现实叙事)、互动装置艺术灯等。彭文祥教授以《黑镜:潘达斯奈基》《他的微笑》《阿彭斯的电影地图》《隐形守护者》《变形记》以及安科创作、海德格尔的“林中路”为例,分别阐述了互动电影、互动剧、互动纪录片、互动游戏、VR艺术、互动小说、超文本的概念、类型、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

       技术进步、艺术创新、用户需求、产业驱动、文化自觉等推动了“互动”“互动艺术”的生成发展,作为一种新型艺术形态,互动艺术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它深刻影响了受众的观看和接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如交互式审美体验、沉浸式审美体验、个性化审美体验。此外,彭文祥教授表示,“互动”叙事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为创新而创新”、互动叙事逻辑有待优化、代表性作品(形式、内容俱佳)不多等。尤其是“互动”叙事逻辑的优化,彭文祥教授指出,在观众与剧情、剧中人物或编剧的交互作用中,互动逻辑内嵌于互动事件之中,互动事件设置是否合适,决定了互动逻辑是否合理,同时与观众的审美体验密切相关。因此,互动事件设置应能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互动事件频次要与剧集时长相适应,互动事件类型及其时长设置要考虑观众观影心理和思考习惯。

       三、互联网时代互动艺术的新美学

       彭文祥教授首先对“互联网思维”与“电视思维”做了一个比较,电视思维是单向传播、被动接受,而互联网思维是多向传播与接受,以参与、分享、互动和个性化为驱动。在互联网时代互动艺术的新实践的基础上,互联网时代的互动艺术理论和美学应运而生,包括交互诗学、沉浸诗学、德勒兹的数字媒介诗学、交互艺术的“本体论”等。

       关于艺术与时代的关系,王国维曾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互联网时代的“互动艺术”是由数字技术、网络交互技术相结合带来的新形态。基于技术基础,“互动艺术”以“主体—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确立人与人的互动关系,进而在艺术和美学研究中,传统的“审美主体性理论”让位于“审美交互主体性理论”。对“互动”艺术理论、美学理论进行溯源,彭文祥教授认为,其“思想材料”主要来自以下理论:1.巴赫金对话理论;2.姚斯、伊瑟尔的接受美学;3.托马斯·沙兹、路易斯·贾内梯等“类型电影”研究;4.胡伊青加等“游戏精神”研究;5.蒂费纳・萨莫瓦约等“互文性”研究;6.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与“主体间性”;7.阿克塞尔·霍耐特“承认理论”;8.哈特穆特·罗萨“共鸣理论”;9.罗兰·巴特、希利斯·米勒、雅克·德里达等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10.卢茨•科普尼克慢美学。

       互联网时代下互动艺术的新实践和新美学,应如何建构价值主体与互动美学,彭文祥教授从现代性角度认为,第一,多种关于“现代性”的叙事方式,如进步论、批判论、历史发生论;第二,“现代性”的辩证关系,“现代”“现代性”一词为中心构成了关系复杂、意义交织的概念丛;第三,多元现代性,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第四,中国现代性的历史性出场、价值主体性与互动美学的建构,习近平曾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相比西方现代性,作为多元现代性之一,“中国现代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彭文祥教授表示,基于审美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耦合关系,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必然要以饱含历史诗情的艺术形象表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恢宏气象,必然要以全球视野的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展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智慧、中国风范和中国力量。在这种意义上,十年间中国艺术的创作生产不仅因其生动形象的时代抒写而发出了中国现代性生成、发展的嚆矢先声,还将因其契合新时代新征程的价值目标而迎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振翮高飞的时代。

       互动环节:

       087王馨苑:彭老师您好,刚刚在您的讲座分享中收获颇丰,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根据当下影视环境来看,互动内容是非游戏内容对游戏功能的借鉴和学习。但是随着互动视频在娱乐市场“多点开花”,游戏和非游戏内容之间的边界也变得模糊,对于这种视频互动游戏化的现象,您怎么看待呢?

       彭教授:第一,不管是电影还是网剧、纪录片等它们共享一个东西,可以从游戏里借鉴,但最终还是技术,技术提供了互动的基础;第二,当今时代本是如此,应观众口味,片中结局也会产生变化。时代的精神就是参与、分享,这与互动本就是不谋而合。游戏与非游戏内容,交互内容存在跨媒介叙事,如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改编的影视,视频互动游戏化是一个方面,但总的还是互动本身,审美分享和价值共享。

       048汪鸿:彭老师您好,影视强调视听知觉的沉浸,但是互动打破了沉浸体验,在文本互动的牵引之下,受众想象力等方面会遭受一定程度破坏,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呢?谢谢老师!

        彭教授:确实存在,互动剧在为互动而互动,确实打破了沉浸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行动等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突如其来的互动所打断。因此这也是互动艺术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