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祝斌 | 智媒时代丝路文化的影视传播策略

供稿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8-04

 

16580fac44519ab265ea7512e990e34

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使“丝路”的文化交流具备更大的开放性和光明性。影视作为最能为大众接受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方式,是推进“丝路”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如何用影像的方式讲述丝路故事,如何生产出好的丝路故事,如何有效传播好丝路故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83日上午,彭祝斌教授为“智能媒体时代的广告与影视传播”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智媒时代丝路文化的影视传播策略”的学术讲座。

 

517b581f3dbd71d28fa07017e38dd28

彭祝斌教授表示,在智能媒体时代,做好丝路文化的影视传播,讲好“丝路”上的中国故事,必须把握好三点:

 

1.     把握战略叙事,创作好丝路故事

在丝路故事的创作中,首先要强化“现实叙事”,增强丝路故事的“现实感”。每每提及“丝路”,大多数人还提停留在几百年前的“丝绸之路”,而创作者应该有意识地从历史时空转向当下时空,以当下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与生存状况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缩短合成影像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其次是要突出“情感叙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基础。影视创作必须强化情感叙事,努力调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情感,要善于依靠和发挥文化力量,唤起集体记忆,与沿线国家做到民心相通,还要注意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齐头并进。既要展现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历史进程,也要突出人的存在,聚焦生命个体,触摸人物情感,让丝路故事更具有感染力和文化吸引力。第三,要重视“间性叙事”,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培养全球意识的、跨文化的文化间性叙事,即中国的故事,世界化讲述,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认可差异性的价值,用合适的手段呈现差异;其二,要在差异性中寻找同一性,识别双方具有共性的地方,发现双方可以共同存在的新方式,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其三,要发掘不同文化间的互动性及其意义重组的肯能性。

 

2.     创新生产方式,制作好丝路故事

在丝路故事的创作上,首先要突破地域限制,加强国际合作。中外合拍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主体间的一种联合创作形式,具有资源互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及较易发行等优势,且有利于取得国际传播效果。同时,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合拍影视作品,不仅能从文本载体的角度唤醒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而且能够在合拍的过程产生文化渗透,促进影视制作的互学互鉴。其次,要创新生产模式,丰富话语体系。要整合UGCPGC等内容,依托在原创内容方面强大的选题策划与制作能力来实现内容生产的稳定和高效,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通过系统地运营推广,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再次,要创新表达方式,提高表现效果。传统文化应该积极寻求现代化的表达手法,以各国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作品的吸引力。丝路题材的影视制作要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以故事化表达和现代技术手法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在智媒时代,技术支撑的强化极大地推动视频内容生产的创新,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将进一步丰富内容的表现形态,使内容更具感染力。

 

3.     拓展传播渠道,传递好丝路故事

在传递好丝路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倾力打造国际传播平台,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丝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跨国界、跨地域传播,传播渠道与传播网络相对复杂,所以必须倾力打造国际传播平台,形成互联互通的国际传播格局,使国内传播渠道与海外传播渠道相互贯通。第二,要努力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丰富影视传播形态。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加强传统电影电视传播渠道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视频、移动视频、APP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实现电影电视和电脑终端、电视终端与移动手机终端的全面覆盖,建立线上线下、视听互动、资源共享、形态融合的影视传播网络,形成涵盖传统影视传播媒体和新媒体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第三,要善于借助国际社交媒体,强化影视传播效果。随着高速度、低延时的网络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泛娱乐时代全新的社交语言,也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符合人们时间碎片化、多场景适应、低阅读代价等阅读需求的形态,要利用优质的平台,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众的互动和交流,使用符合海外受众习惯的国际传播语态,发出中国声音。

 

互动环节

赵曌:彭老师,您好!你刚提到,短视频已经成为泛娱乐时代符合人们意愿与需求的社交语言。那么,您怎么看当下社交短视频里呈现的“中国”,与传统的大众媒介影视相比,是更真实、更全面,还是更离散、更混乱。在跨文化传播中,这样的“中国故事”讲述,对于我们的形象塑造和文化输出,又有什么样的“危”与“机”?谢谢老师!

彭祝斌教授:网络视频平台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新窗口,也是文化分享的重要路径。通过网络平台向国外输出优质视频内容,利用视听语言建构中国文化印象,可以让国外受众通过视频认识中国文化,逐渐了解、接受、认同其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念。

 

学员心得:

朱慎缜:身为世范,为人师表。作为湖南省传媒学界的先驱者和引路人,彭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以及跨学科的学术背景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学术盛宴。讲座伊始,彭教授提出“丝绸之路之中的影视行业发展”这一话题,通过对丝绸之路中的纪录片、影视、综艺的阐述,传达了教授本人对学术的独特见解。在授课过程之中,彭教授深入浅出,见解独特,通过对传媒业进程的分析以及新时代丝绸之路影视文化进程的重点讲解,结合当前形势,与同学们探讨了新媒介传播与资本。作为传媒专业的学生,也作为时代新浪潮之中的受益者,彭教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也将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之中尽我所能履行好贯彻好作为一位传媒学生的责任与义务,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一分光,便发一分热。争取成为影视行业之中的一颗合格的螺丝钉。

 

杨晨曦:关于跨文化传播,结合老师讲到的两部电视剧,我想谈谈中国电视剧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电视剧要实现跨文化的传播,首先必须具有一种跨文化视野。中国电视剧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必须承认文化的平等性。不论是亚洲文化还是欧美文化,文化本身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灿烂而又辉煌,我们有理由自信中国的文化可以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的传播。目前,由于欧美的文化产业十分发达,尤其是在影视产业上,对其他各国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一些影视作品在情节和文化认同上表现出对欧美文化体系和价值标准近乎迷信的认同,这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首先,中国电视剧要走出国门,必须准确地描述出自身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总是既存在差异又具有融合点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得到了认可。通过这部电视剧的成功跨文化传播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文化融合点。在亚洲文化圈层中,婆媳姑嫂之间的微妙关系无论是在円本、韩国、还是东南亚,自古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欧美社会由于家庭结构和民主独立的思维方式,在婆媳关系的敏感程度上没有亚洲人来的严重。在非洲,虽然黑人文化与中华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大多数家庭也是釆用长幼群居的方式,因此同样也存在着“婆媳关系”。非洲观众在观看中国电视剧的时候,因这样的融合点而产生了心理认同。

另外,一部好的电视剧需要的是优良的剧本、优秀的演员、精湛的拍摄与剪辑技术,在此基础上才能得以成功发展。《甄嬛传》在众多以“穿越”“争斗”为题材的后宫剧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身高质量的制作水平。该剧符合广大观众的接受逻辑,语言上亦避免过度的“雷人”和低俗的“搞笑”,选择了中规中矩的“半白话文”式的表达。导演郑晓龙为了求得真实,不仅专门送主创到故宫学习清朝礼仪制度,还亲自去故宫和专家们探讨清朝的人物风貌,习俗礼制,为演员们请来礼仪老师做全程指导。从创作到播出共历时四年,跨越了春夏秋冬各种季节,场景多样而又真实。剧中美工、化妆、服装、道具处处细致考究,人物造型颇为讲究,不但符合人物地位等级,也和人物气质个性相配。小到每个角色头上的任何配饰,大到屋里的摆设,屋外鳞次栉比的宫门宫院,都是一丝不苟,或精美纤巧或华贵大气,所有的服饰均严格按照清宫服饰原型制作,绣龙绣凤均有制式,滚边花样也循规蹈矩。这些都让整个电视剧看起来十分的“上档次”并且“上路子”,即使重播多次,仍然能够获得很高的收视率。该剧在日本播出的时候,很多观众称赞女演员十分漂亮,妆容十分精致,发饰服装等也相当考究。

最后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精准通俗的翻译表达。《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亚洲文化地区的非洲得以热播,除去一些相通的文化因素之外,语言翻译的精致是吸引当地观众的一大亮点。在坦桑尼亚,有观众反映说斯瓦西里语配音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制作十分精良,配音演员声音很富有表现力,与剧中演员的口型十分一致。相比而言,《甄嬛传》在翻译方面就显得有些啼笑皆非了,这理所当然与该剧的古装题材息息相关,“半白话文”造成了翻译上比较严重的障碍。剧名被直译为“妃子甄嬛的传奇故事”。剧中“赏她一丈红”、“贱人就是矫情”这样的地道中文表达,在翻译成英语时不可避免地失去原语的意味。

以上就是我对本堂课老师讲到的某一点的小感悟。

 

(图/ 文:董伊锦  审核:雷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