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传播学的各种问题、理论、现象,都必须要从大的技术背景和环境变迁出发去思考和探讨。在人类传播变迁的大背景下,新的传播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如果把人类的历史进程假设为24小时,那么前23个小时的人类传播史都是一片空白,人类现在所有重要传播技术的变迁几乎都是在人类历史的最后7分钟完成的。新旧媒体更替速度越来越快,甚至以加速度的态势进行发展。智能传播技术对传媒领域和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研究以及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重大的机遇。8月2日上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韦路教授,为“智能媒体时代的广告与影视传播”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分享了《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
导言篇
从2014年倡导媒体融合发展开始,我国已经步入媒体融合发展的第六年,智能媒体成为媒体融合大趋势的重要部分。智能媒体是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的媒体,是全球媒体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高水平建设“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必由之路。智能媒体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不仅关系到能否掌握舆论战场主导权、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也事关新旧动能转换和数字经济发展。韦路教授的报告从用户角度探讨了智能媒体在中国的使用现状,分析了用户有关智能媒体的认知、体验、态度和行为,以期对智能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篇
报告涉及的智能媒体使用状况数据通过全国性网络问卷调查获得。受访者都是年龄覆盖18岁以上的群体,其中18-39岁的中青年群体占样本总体的75%,学历囊括初中到博士,大学本科及以上占79.2%。男女比例相对平衡,现居地类型以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为主。
使用篇
报告对人工智能的付费现状、智能新闻、智能主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数据分析。对于受访者人工智能设备的付费现状,报告认为当前人工智能产品消费已蔚然成风。在消费主体中,年轻群体支出较高、学历越高支出越高。
针对受访者使用智能应用体验新闻报道的频率,韦路教授以微软“小冰”、今日头条为例,指出当前智能应用体验新闻报道呈现互联网公司领跑、中央媒体跟跑、地方媒体追随的分布状态,近七成受访者使用过智能应用体验新闻报道。但智媒使用鸿沟依然存在,主要为年龄鸿沟、教育鸿沟、收入鸿沟和城乡鸿沟。
受访者观看智能主播播报新闻的内心感受大都是新奇有趣,受访者的正向感受均值大于负向感受均值。智媒情绪鸿沟涌现,表现为青年人群体正面情绪更强,高学历群体正面情绪更强。
对于智能音箱的使用情况,近六成受访者日常会使用智能音箱,用户多为高频用户。而智能音箱的使用鸿沟主要表现为教育和收入的差距,用户使用智能音箱时并不仅是听音乐。
认知篇
报告显示,受访者的智能媒体素养现状属于中等偏上等级,多数用户了解人工智能及其在媒体的应用。但受年龄、学历、收入、居住地等因素影响,智能媒体素养鸿沟依旧存在。关于人工智能在媒体应用的风险认知,信息茧房效应成为智媒的最大风险,其次是隐私安全与人文价值。报告显示,女性群体更担心隐私安全。而年轻群体更担心智媒风险,本科群体最担心信息茧房风险,低收入群体更担心智媒风险。此外,报告还对人工智能在媒体应用的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于受访者对人工智能在媒体应用的积极影响认知现状上,呈现出30-39岁群体智媒受益认知最高,高学历群体智媒收益认知更高的现象。形式维度、内容维度成为人工智能在媒体应用的收益认知的影响因素。
评价篇
在传统人力模式与人工智能辅助的优势评价上,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七成以上的新闻工作环节能够显现。通过对主要新闻工作业务环节降维分析,发现在策划调查写作环节,更多受访者青睐于传统模式。在采集制作发布环节,更多受访者青睐于智能模式。而在监测评估推广环节,更多受访者倾向于智能模式。受访者对不同新闻内容的报道方式偏好取决于新闻内容,比如时政、国际类新闻更多偏向于传统方式报道,科技、财经类新闻偏向于智能方式报道。
趋势篇
未来人工智能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尚未成为主导。报告显示,年龄越高对智能主导认可度越高,学历越高对智能主导认可度越低。人工智能产品消费意愿逐渐强烈,此外,男性消费意愿高于女性,年轻群体消费意愿更高,高学历群体消费意愿更高。选择通过视频客户端获取新闻、观看主流媒体客户端和使用视频客户端的时间、使用智能音箱、观看智能新闻的频率、智媒素养都成为了人工智能产品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论篇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了智媒时代,智能鸿沟逐渐引人注目,智媒受益初现端倪,智媒风险不容忽视,而智媒优势开始局部凸显。智能报道的内容决定形式,更需要双脑融合相辅相成,未来智能发展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对策篇
报告从媒体、政府、公众的角度对智能媒体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媒体对策包括始终坚守人文主导、合理发布重点领域、全力提供优质内容、创新拓展媒体服务。政府层面,应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智媒产业、不断加强智媒治理、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对于公众,需要提升智能媒体素养、强化权力保护意识、形成正确智媒观念、追求理性使用行为。
互动环节:
舒翰林:韦教授你好,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幻作品中提到的“机器人”概念已经引入现实,大大了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还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这样的说法。当下,大家似乎已经与互联网完全绑定,网络已经内化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麦克卢汉也提到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未来如果真像电影中那样,人类生活进入了赛博朋克这种“高科技,低生活”的时代,是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还是悲哀呢?
韦路教授:这个问题正是现在业界和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你的担心不无道理,其实我们现在就面临着这样一些困惑,比如,人们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本身的发展。人的很多技能都会退化,人脑和身体机能更是如此,我们的身体没有老一辈好了。这些的确值得警醒,但我认为,人不会成为机器,人还是智慧的人,我们会通过伦理、法制和技术等各种手段来实现人类的进步,也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吴国泰:老师您好,感谢您的智能媒体发展研究的精彩讲座。我想请问您,对媒体报道或短视频等进行内容分析时,怎样更好地确定自己的问题,如何实现选项之间的穷尽与互斥?
韦路教授:第一个建议就是参考现有的文献,特别是在比较权威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献,这样的文献对短视频进行分析是经得起考验的,具备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第二个建议是召开一个焦点小型讨论,“头脑风暴”式的对媒体报道的分析选项进行发散讨论。然后把大家想到的分析进行分析整合、梳理,最后产生一个即穷尽相互之间选项又互斥的一个办法。的确,一个人的想法难以全面和穷尽,但如果集合众人的力量也许可以想得更加全面。
【学习心得】
赵曌:人工智能、赛博朋克…虽然这些名词依然带着几分科幻色彩与未来感,但是智能媒体确实已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技术的变革改造着媒体的信息生产,也改变着我们的信息消费。正如老师所说,当下无疑已经是智媒时代。拥抱技术是潮流,但老师提出的反思和批判,恐怕对于今天和未来的我们来说更加重要,智能技术的卷入和依赖,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影响了人本身的发展,甚至带来了技能的退化,这是细思极恐的问题。因而,反抗过度沉溺与连接,找到便利与权力之间的平衡点,营造人与机器、人与网络的理性关系,是我们该警醒和认知的。
汪思雨:韦路老师的报告向我们讲诉了智能媒体的使用现状、问题及对策。其中也结合热点话题TIKTOK,提到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舆论战场的传播,争取占据主导权。同时在智能媒体上,公众要警惕过度连接,连接过度会增加压力,进行社会比较,导致负面影响越来越多。我也想尝试一天放下手机试试,与机器保持更理性的关系。
邓伊人: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借由智能机器和智能技术赋能,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接收(挖掘)信息、整合信息、传递信息,“众声喧哗”开始变成一种常态的舆论环境,这样一种信息爆炸状态需要人来管控,因此双脑融合相辅相成是必需的。正如韦教授所言,新闻需要要温度,人工智能并不是包治百病,我们应当始终坚守着人文情怀,我们也需要形成正确智媒观念,理性使用智媒。
常芳芳:今天男神韦教授从现状、使用、认知、问题与对策等多个维度介绍了人工智能。通过韦教授的讲座,我对于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人工智能为我们普通人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作为非从业者,一个普通用户,我更担心自己会陷入信息茧房与隐私安全等风险,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我们更应该理性使用人工智能,警惕技术决定论,追求多样信息,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强化权力保护意识。
(图/文:邓伊人|审核: 雷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