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智能媒体时代的广告与影视传播”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讲座6:闻学|国产电视剧怎样讲好“非遗”传统文化故事

供稿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8-01


今年,国产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的播出向观众展示了影视作品诠释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可能性。剧中的京剧文化何以圈粉年轻人?以京剧文化为代表的“非遗”元素如何与影视剧故事完美融合?如何开创“非遗”品牌的传播方式及路径?针对上述问题,北京交通大学闻学教授在“国产电视剧怎样讲好‘非遗’传统文化故事”的主题讲座上,逐一为“智能媒体时代的广告与影视传播”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进行了解答。

 

a922659d2ca5dd7a9d5ea2a82557d7f

1.     文化、传统文化与京味电视剧

闻学教授从“文化”的概念切入,从《周易·贲》中出现的中国最早关于“文化”的论述,到古今中外对于“文化”的不同理解,东西方对“文化”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共性,即文化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之后,闻学教授从物态、制度、行为、心态文化层四个维度阐释了文化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引出了北京地域文化以及在北京地域文化滋养下形成的“京味文化”的内涵。

京味电视剧和京味文化一样经历了起步、发展与繁荣的过程。1985年播出的京味电视剧开山之作《四世同堂》,到《渴望》、《我爱我家》、《正阳门外》等代表京味文化的影视作品的热播,京味电视剧展现了具有独特风情的京派文化。为什么京味电视剧会受欢迎?为什么要继承和发展隐藏在京味电视剧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京味电视剧的文化内核是什么?为了回应上述问题,闻学教授选取了京味电视剧代表作品《大宅门》、《天下第一楼》、《芝麻胡同》进行了具体分析。比如《天下第一楼》是由乱世风云、美食技艺、商业竞争、落寞贵族和情感纠葛构成主要情节,体现了工匠精神、品质追求和百年传承的精神内核,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烤鸭也在本剧中得到体现。

3dfafe5c050b653281e434a3abacfd8

(电视剧《天下第一楼》海报)

2.     地域之美:京派文化VS 海派文化

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的文化底色不同,决定了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的表达方式各异。北京是传统文化十分浓厚的帝都,结构对称、方正的建筑弥漫着典雅、规范的古典气息;而上海曾是各国之租界,当地人多以从商发家。鲁迅从地域文化角度曾指出:“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两个城市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形成了“京派”和“海派”两种文化。基于不同的文化投射,在文学作品中,京派作品重民俗,作家倾向于运用中国神韵向世界表达;海派作品重性色,倾向于以外国的先锋感捕捉中国声色。以建筑为例,北京的四合院、宫墙王府与上海的石库门及摩天大楼,都展现了两座城市的不同气质,以及蕴含在城市里的不同情感。北京孕育了京味文化,那么如何在影视剧作品中呈现,或怎样呈现出京味文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载体之变:作为京派文化传播的京味电视剧

《鬓边不是海棠红》以上世纪北平梨园为背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群因戏结缘的人物众生相,其中精彩的剧情、考究的戏曲元素、精湛的表演都吸引着观众的目光,特别在年轻人群体获得热烈讨论好评。这部电视剧的情节推进合理,细节把控精准,其中含有二十多部京剧剧目,八九个流派,以及各个精细完整的造型和表演都是通过观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无独有偶,《霸王别姬》也同样把京剧艺术嵌入故事的内核中展现人物命运,让观众备受打动。同时,京剧这门艺术也被各大综艺推到台前,一些京剧艺术家例如王佩瑜以“脱口秀+表演”的形式向观众输出京剧常识,让京剧进一步走向年轻人。

fc3c8834744cd8fe146226ef20687e2

(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海报)

4.     讲好故事:“非遗”和电视剧的创作

即使已经有了一些非遗与电视剧融合的先例,但当前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商业化的电视剧创作中依然是有一定困难的,如何讲好非遗传承故事,如何还原创作内容的细节真实,如何在吸引一部分感兴趣的观众的同时又不落入俗套,是需要考验编剧的才华和能力的。在传播的形式和途径上,非遗项目因为年代久远,与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生了一定距离,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延续“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最后,闻学教授指出,以文化为根基的电视剧应该从大事着眼、小事着手,讲好大历史背景下的小故事。在剧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传达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并在台词、造型等细节处严格把控,未来的讲“非遗”传统文化故事的电视剧才会越来越好。

e34ef5e2c3e32be4e19371e12712bb1

(部分学员云端合影)

 

互动环节:

韩梅梅:请问老师您认为当代数字科技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能够从哪些方面对非遗品牌的传承提供创新路径和新的生命力呢?

闻学教授:我认为非遗文化在今天得到了很好的再现。非遗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是集声音、表现、技艺于一体的,通过当代技术如3D技术可以对其进行还原。比如《清明上河图》在上海世博会被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而不是像从前那样的静态观看模式,可以让人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刘赛赛:老师,请问您是如何看待非遗文化在电视剧里的名称变化问题?如“六必居酱菜”为何不能在影视剧里直接叫原名,而是以“沁芳居酱菜”指代?是涉及到商标权还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网络上,有网友会询问“沁芳居”原型是什么?如果不了解北京非遗文化的话,可能最终在传播非遗文化方面减弱其传播效度。

闻学教授:这个涉及到一个冠名权的问题,后代们对祖先是十分尊重的,在后人的眼中,祖先是完美的,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电视剧的情节发展注定曲折,为了避免这样的冲突而不会使用原名,但观众可以形成一种共识,知道就是说的“六必居”。

 

学员心得:

刘凯:非遗类节目大行其道,电视剧也不甘落后。目前有大量的国产电视剧是以非遗为主题的,例如说《清平乐》《甄嬛传》等电视剧。可见非遗类的文化传播已成为电视节目的一个主要宣传方向之一。中国的传统类文化是历经了千年氧化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不仅反映了民族的特质和民族的风貌,也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的气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就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同时又辅以道家思想和佛家的思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非遗文化的宣传更是目前国家非常在意和看重的事情。非遗类文化对于国产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和服化都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在短视频兴起的互联网时代,除了利用国产电视剧以及国产综艺等形式来传播我国珍贵的非遗文化以外,或许我们还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播,使得更加多的受众群能接触到非遗文化。

刘莹:今天下午闻教授讲述的《国产电视剧怎样做好非遗传统文化故事》这节课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非遗+电视剧,传承+传播,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他们又会产生怎样精彩的化学反应,两者结合怎么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非遗通过影视这个载体怎样才能成功出圈,非遗的加入又为电视剧的宣发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在听完闻教授的讲座之后醍醐灌顶,感悟颇深。

 

 

(文:董伊锦 审核:雷晓艳 图:部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