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中|短视频跨文化传播

供稿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7-20

网络短视频作为一种全球流行的新兴媒介形态,逐渐成为全球网络用户追捧和喜爱的视听类型,满足了人们对碎片化的媒介需求,跨文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7月19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亦中为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带来一场题为“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讲座,梳理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节点和路径,并从多个角度对短视频的国际传播进行分析。

一、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既是历史夙愿,也是现实中的机遇与挑战

讲座伊始,李亦中教授引用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昌明电影函授学校讲义》指出电影负有重要使命:“影戏虽是民众的娱乐品,但这并不是它的目的。在国际观念没有消灭,世界大同没有实现以前,它实负有重要之使命”。

接着,李亦中教授回顾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充满好莱坞臆想的刻板印象的“傅满洲”式人物的“辱华片”、《渔光曲》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大V”卓别林高度评价《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来没见过这样一部非凡的影片,贯串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希望你们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美的观念。”。1972年周总理邀请安东尼奥尼来华拍摄纪录片,是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界交流的重要事件。1987年《红高粱》亮相国际影坛,中国电影获得一致好评。李教授结合以上重要事件阐释了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的艺术魅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基于“文化折扣”的考量

李亦中教授引入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的概念。文化折扣由C·霍斯金斯等三位西方学者在合著《产业经济学学导论》中首次提出:“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它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里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

基于《少林寺》《英雄》《赤壁》《那人那山那狗》《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等优秀影片,李教授强调,我们需要以整体性视角来审视国际传播,提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五条路径:国际电影节窗口;明星名导效应;国际合拍片(双边&多边);国际营销策略;流媒体微电影(社交短视频)。

三、短视频作品基于社交媒体移动端传播,越短越有人看,“秒懂”叙事

李亦中教授结合IP李子柒、六味地黄丸在非洲、老外看上海 city不city、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克丽丝原创爆款7000万点击量等具体案例以及《知识改变命运》《三分钟》《我爱巴黎》《11’09’01》等短片,提出“手机时代,短片叙事十分钟足够”的理念。

李教授强调,实践出真知,要做好视频内容的国际传播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勇于实践,做到“三性统一”。要有一点意思,即传导正能量,国际传播中,视频内容应当秉持积极向上的原则,致力于传递正面价值观与生活态度;要有一点趣味,即让人看得下去,要注重视频的故事性、节奏感和视觉呈现;要有一点创意,即匠心独运。要勇于挑战常规,借助独特的视角与非凡的创意,生动展现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讲座持续三个小时,深入浅出,精彩纷呈,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