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下午,第八届研究生暑期学校特邀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教授,作题为“从互联网发展演变看创作与表达的变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语言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王丽萍主持,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谢新洲教授回顾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互联网最初源于军事需求,美国冷战时期建立的“阿帕网”被视为互联网的起点。随着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互联网逐步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与规则,万维网的出现更推动了其商业化与全球化进程。
谈及互联网与内容创作的演变,谢教授表示,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纸、电视、广播和书刊等传统媒体占据主导地位,内容创作由专业从业者完成。进入PC时代后,BBS、博客和视频网站等新兴平台兴起,普通用户开始成为内容创作者,草根文化由此蓬勃发展。随着5G技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短视频、直播和微短剧等形式迅速崛起,内容创作呈现出碎片化、快节奏和娱乐化的特征。
谢新洲教授进一步指出,技术赋能推动了文化表达方式的深刻变革。一方面,网络空间催生了新的文化语言和符号体系,如表情包和网络用语;另一方面,VR、AI绘画等新技术丰富了文化呈现方式,传统文化也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焕发新生。此外,互联网激活了集体创作思维,推动了多主体协作的文化生产模式,使小众文化形态得以广泛传播,成为当代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工智能时代,内容生产方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谢教授强调,媒介技术正从传统的信息传播工具向智能化、自主化方向转变,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人工智能在图像、音频、视频及多媒体内容制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他呼吁,应当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探索人机协调发展的路径,合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能。

王丽萍在总结中表示,面对新媒体平台上的挑战和问题,谢教授以前沿和全面的眼光,清晰呈现出新媒体形态下的整体性的结构化的一个景观,技术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带来了体系性的整体性的转变,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互联网的应用。
谢教授的讲座极具人文关怀,用技术引领媒介研究的前沿,阐述了许多十分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观点,在场学员都表示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谢教授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举行了签名赠书活动。(文:李佳欣,一审:刘志勇,二审:蒋伟,三审:段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