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大片”是主流电影在新时代自我嬗变的一种新形态,从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涌现于中国影坛,其最显现的标志便是将主流价值观表现和类型书写融合,以此对新时代中国电影进行艺术和产业升级。至今,“新主流大片”的实践创作已趋于成熟,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国产电影种类。新时代以来,新主流大片如何助推的当下国产电影进行转型升级?其有哪些艺术突破?基于上述问题,7月12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研究员为“新时代、新影像、新广告”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新时代 新影像——新主流大片和当下国产电影转型升级”的讲座。
一、新主流大片的诞生及内涵
赵教授从“新主流大片”的发展历程出发,指出新时代以来“新主流大片”和动画电影是中国电影转型升级的一个标志。在2010年前后,“港味”美学继续影响国产电影,以人性为纽带将港式人文理念和内地主流价值观对接,将类型美学和内地主流价值观对接,出现了以《十月围城》、《建国大业》等更具美学创新意义的“新主流大片”。对于“新主流电影的具体内涵”,赵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主题层面,以人本性和中国性拓展了中国主流价值观表达的深度和广度;在表现手法层面,以类型美学的书写为主;在制作层面,采用生产高概念电影的重工业模式,以此实现制作精良,提升产业品格。
二、新主流大片的艺术实践及其艺术突破
赵教授表示,新主流大片的艺术实践最初起源于2010年前后,部分香港影人“北上”内地后的主旋律电影创作。他从主题和美学两个方面出发进行了阐述。
首先,“新主流大片”诠释了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深度化,突破了之前的单一和概念。第一,表达出主流价值观的人本性,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主题。比如影片《万里归途》远离了宏大叙事,聚焦于外交官、中资企业管理者等个体的情感表达,赋予了影片更为深刻的人本性表现。第二,突现了中国性表达,主要是将人类共享价值与中国价值、中国文化中国实力中国现实及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进行一接,体现出浓郁的本土情怀。具体是通过凸显国家情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及对中国革命文化和现代中国
人精神风貌的展现等几个方面表达出中国性。
其次,“新主流大片”的美学创新,表现在以类型化营造和传统中国化叙事为主的艺术表达。特别是引入香港电影的类型经验,以类型元素的营造为主要手段来表现主流价值观。在中国化叙事层面,“新主流大片”在塑造人物时,从前期宏大叙事向后期微观叙事的转化中,人物塑造也从个体超级英雄,向打造群像英雄和平凡英雄转化,沿袭的依然是中国传统“影戏美学”中的戏剧化传奇叙事。
三、新主流大片的创作反思及其意义
近几年的部分“新主流大片”依然存在着重影像、轻叙事的问题。部分作品在口碑和票房上出现的失利,主要原因便是叙事的长期弱项未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同时他指出新主流大片类型创新的长远性问题以及过于个性化而导致主流价值观表达的偏离问题仍有待解决。但随着越来越多新主流大片的出现,逐渐成为中国电影新的美学和产业增长点,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当下中国电影的重工业美学实践,成为中国电影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体现,对中国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互动环节
022丁叶伟:赵老师您好,请问国漫《长安三万里》的出现是否标志着未来国漫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赵教授:像《长安三万里》这种影片,它代表着国漫进行新文化拓展的一个方面。国产动画电影最终发展的主要方向还是奇幻本体的发展,其整体还是以传统 IP 为主。《长安三万里》《雄狮少年》这一类的发展是国产动漫的一个拓展,但不是主体方向。
020赖晨宇:赵老师好,我是一名来自闽南的港台文化电影研究生,我想请问现在两岸的这种政治意识形态的拉扯之中,对于台湾的电影研究应该怎么样实现良好的发展?
赵教授:我觉得不止是对台湾电影研究,还包括台湾电影的创作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跟大陆这一块的互动少。现在香港电影北上,香港电影跟内地联系密切,是因为香港从导演到制片公司的老板等各个方面都在认真的研究内地观众到底喜欢看什么、想看什么。但是台湾电影在这一块做的有所欠缺,或许这是受台湾电影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观念影响。他们没有真正研究大陆观众的观赏兴趣,又放不下他们在台湾养成的“台味”特色,其作品自然不能受大陆观众喜爱。台湾的电影研究也存在较少与大陆学界互动的问题。
文字|沈梦涵
排版|邵媛
责任编辑|兰荣霞
审核|一审:刘志勇
二审:蒋军凤
三审:蔡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