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可避免的进入了高科技时代,智能围绕着高清、3D、“元宇宙”浩浩荡荡的形成了一个虚实相间并且直逼真人世界的世界。无论广告还是短视频,都不能无视这个现实。时代之变,我们都置身其间,高科技强势发展下,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类?人类的精神需求应如何走向?7月17日晚,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以“智能、知性与美育:智能时代人类的精神需求探究”为主题,为“智能生态下的视频传播与数智广告”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周星教授从“智能”一词谈起,援引时事热点和广告视频,分别对三个主题词——智能、知性、美育进行阐述。第一,智能,智能是人类标准智慧的一种投射,人工智能实际上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人赋予要创造来替代人,或者超越人的一种人工智能;另一个是人本身的智慧能力。第二,知性,知性是立足于人本身的理性的知觉而赋予的一种智慧能力。知性既可以解释为一种智慧的体现和给予人的一种素养,又可以把它解释为人这样的高级动物所具有的智慧为核心的、一种知晓事物根本道理的一种理性思维的出现。但知性本身的得与失却很少被认可,以人为出发点观察知性时,知性既有被人训诫产生的一种规则的约束,也有人自以为是来创造世界的一种超越了本真所造就的一种事务。绝对崇拜的一种人的知性或智能,乃至于创造出人工智能,到底是不是人类的起步,还是包含着人类的失却?周星教授表示,知性离不开角度和宽容,从精神世界的角度,关于智能和知性之间,应该防止它超越人无限膨胀的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无限制的智慧呈现的弊端。第三,美育,人本身需要给予知性是合理利用以此培育人的审美感知。周星教授表示,现代社会的美育被认为是人超越智能功利性和知性的自以为是,因此要回到人本,则时常从根本上入手,即人的审美精神、道德品质以及知性情感和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品质。
人类社会加速向着高智能时代进军,我们更容易发现高智能时代的治愈和人的身心需要的美育之间的关系时常被颠倒。理论上,高智能时代的人类应该更为自控,智能不会撒谎,会更多地以大数据的真实度和真切性来治理社会、关怀人性。但社会却以更多的撒谎编造事实、为了一种高智能的考量盘算,去刻意的制造一种精神危机。基于此我们不禁引发思考:智能到底带给了人类什么呢?
一、关于“智能”话题的辩证性理解
在智能时代,人类已然与人工智能密不可分,那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周星教授首先以当下热点事件为例,结合自我思考,从全方位取代者、工作取代者、警告者以及自身想法来辩证阐述“智能”一词。其一,全方位取代者,从智能系统和机器人的相关研究来看,人工智能预测会取代或者平等于人;其二,工作取代者,机器人因其技术的发展慢慢的取代了人的工作;其三,警告者,2015年霍金曾表示,制造能够思考的机器无疑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巨大威胁,当人工智能发展完全,就将是人类的末日。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未来,可能危及人类。基于以上,周星教授表示,人类高智商决定的智能时代发展不可阻挡。人们进入物联网时代,武器的时代,而2045年智能人和人类的智慧同步忧郁之声迭起,“要相信人类会有对于伦理规则的控制”也侧面证明了人们崇拜于智能,毁灭自身的危险性却一步步增大。理性告诉我们人类追求高端技能,从影像、机械化的生活、高科技的武器以及艺术创作,智能创作惟妙惟肖,它在无形中改变着人类,凭借着身体情感所能达到的极限,赋予包括艺术独一性的创作。
人们越来越服膺于自信或者智能而摆脱开一群人的情感而发生的美,如技术到位却创意匮乏,缺乏内容深度的《侍神令》。人类已然进入智能时代,周星教授认为,我们并不否定技术,而是要注重高智能时代下智慧后面人的情感、表现和内容的深度。
二、知性的反思
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知性是知识赋予我们的智慧积累。但在当下时代,周星教授表示,知识其实不是根本,因为还有知识造就的险恶以及知识为之暴力、倒退和作恶。周星教授认为,现代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智能所给予的惊奇感,然而艺术依赖于惊喜感没有情感附着就是一个猎奇,而猎奇一旦成为人们名正言顺的突破和别具一格的代名词,人文情怀、文化意味,它与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都越来越淡了。人类有可能如脱缰的野马毁灭自己,真正的知性就是他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包括为了生存而活的,为了生存之上的一种摆脱身体束缚的艺术情感,将人类的情感表达付诸于艺术作品之中。所以看不着、摸不着的情感变成变成简单的自制性和高科技呈现时,灵魂的躯体或者被压抑或者无所皈依的丢失。如好莱坞的高科技带来了其市场效益,并为艺术家和理论家大为称道。然而它所满足的正是人们物质欲望的惊奇感,猎奇并没能给人类的机体和情感留下多少记忆和存活的东西。因此,周星教授指出,智能时代赋予我们无论是对于艺术的观感的警惕性,还是对于广告匪夷所思的变化的时候,都会细想事实上都属于瞬间的劣迹和缺乏情感依循的事实性,对此反思是必要的。
在变和不变的辩证认识中,周星教授认为,智能时代之变不能忽视,实际上呈现的是世界在渐变、技术在激变、文化在迫变、而艺术在应变,而这一切的根本是人的观念的蜕变及焦虑而被迫改变。因此,智能时代所带来的人类生产力大解放时,必然有人类的情感和内心需求的被减弱。所有的欲望都能满足的时候,人类的被智能人所同化的危险性也可能就是必然,因为在智能的学习上它超越了我们的智力。然而,它并不会给每个人带来普泛性的优劣、自信的学习,个体依存于个体的高低贵贱的知识学习,才会有羞辱尊贵荣誉以及激励性。
三、审美与美育认识
智能时代不能代替人类悠久历史的人性存在?人类的知性时常会把人类带入强权或者违背人性的境地?周星教授表示,审美精神和美育的责任是回归人性,回归人类对于自身美好精神的追求是最大的根本。其一,坚守价值观意义,对于中国从事艺术和艺术教育的人们而言,坚守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人性意识是艺术创作极为重要的因素。其二,多重理解判断,明代徐光启曾言,不用为用,用莫大焉!高科技物尽其用时也切勿抛弃思想、人格。其三,明确“培养什么人”的核心动力。新文科真正最重要的动力在于适应时代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具有理论素养的,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当然这是高阶基础上的人才理想前景。
课后感悟:
015蒲宇涵:
今天很幸运能听到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的讲座。周教授对智能时代下的人类精神需求的探索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享。周教授以容易理解并且有趣的形式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探析。在当今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高科技的时代,3D、元宇宙等具有科幻性等元素越来越多的出现于日常话题当中,广告、短视频中也包含了这些元素。然而在高智能时代下,人类本该更为自控,但通过周教授的讲述以及播放的视频片段或是新闻截图中不难发现,社会当中出现了更多谎言,也会有精神危机被刻意制造。同时对于智能这一话题,不同人产生了不同理解,有人预测智能会取代或平等于人,也有人认为只是工作上的取代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警告,这更加提示我们,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不应该无止境的对高端技巧进行追求,因为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只有保留真正的知性格理性,才能更好的让智能服务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