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学会在2019年年会上,宣布了第五届中国新闻传播学学会奖获奖名单,由我校文新学院阳海洪教授领衔撰写的《<湘报>与晚清湖南新闻事业现代化研究(1897-1911)》,荣获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学学会奖方汉奇奖三等奖。自2008年入职湖南工业大学以来,主持完成各类课题12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3部,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新闻史传播史》的编写成员,成绩斐然,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注湖南本土历史
阳海洪教授师从著名新闻史家吴廷俊教授,读博期间主要研究新闻史学方法论。来湖南工业大学工作后,他敏锐发现了湖南新闻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以《湘报》《湘江评论》长沙《大公报》等为代表的湖南报刊,对湖湘人才群的崛起和湖南近代社会的变迁,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湖南报刊在近代湖南乃至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力,决定了它的学术价值”,阳海洪教授说。学界虽有黄林的《近代湖南报刊史略》、田中阳的《承先启后的历史:湖湘文化与“五四”时期湖南报刊互动关系研究》、喻春梅的《大道为公:长沙<大公报>与湖南社会思潮(1915-1927)》等著作出版,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厚实基础,但与近代湖南报刊历史地位相比,还很不相称。2009年,当年还是讲师的阳老师,即开始关注湖南本土新闻史研究,立项了省社科基金课题“《湘报》与湖南新闻事业早起现代化研究”。为了寻找文献资料,他利用假期和周末,经常往返株洲—长沙之间。一边翻找查阅,一边认真摘录。凭着这种严谨扎实的研究态度,阳教授在《国际新闻界》等CSSCI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于2014年完成了课题。随后,他又申报了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晚清湖南新闻事业现代化研究(1897-1911)”。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期间,他充分利用人大和国图的馆藏资料,与人合作撰写完成了《<湘报>与晚清湖南新闻事业现代化研究》一书的初稿,并进行了认真修改。2017年,书稿获我校首届优秀成果出版资助,并于2018年5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深植时代意识
“史学研究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阳海洪教授说。在研究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在地感”的时代意识,将“地域”纳入历史研究之中,运用“媒介生态史观”的研究方法,在新闻媒介与地域环境的彼此互动中探索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具有自身独特文化与地域特征的“湖南”,作为近代中国的文化样本,足可呈现湖南新闻事业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身份及其独特历史规律,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提供了富有文化特色的地域样本。《<湘报>与晚清湖南新闻事业现代化研究》一书中,阳海洪教授既描述了《湘报》在湖南新闻事业的早期现代化中所取得的进展,又反思了湖南士绅极致性思维方式所导致的“后发劣势”及其历史教训。中国新闻史学会在授予阳教授方汉奇奖的颁奖词中,对该书的时代精神给予了肯定,认为该书对《湘报》的个案研究,具有较高史学价值,为当代新闻事业改革提供了历史借鉴。
传承湖湘精神
在翻阅《湘报》等近代报刊中,阳海洪教授深为博大深厚的湖湘精神所感染。在阳教授看来,“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敢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是湖湘文化血脉,也是当代学人应该传承的精神传统。”2016年第7期《西部学刊》的“新新学人•中青年学子风采”对阳海洪教授做了推介,并刊载了他的学术感悟:“治学之动力,在于‘求趣’”;“治学之目标,在于‘求真’”;“治学之心态,在于‘求静’”,这是他对湖湘精神的理解,也是他在学术领域卓有建树的原因吧。(黄松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