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2:30,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语保工程”核心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罗昕如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张伟然教授,应邀来到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作学术讲座。
讲座现场
此次讲座为湖南工业大学语言文字工作系列活动暨“工大中文论坛”学术报告活动之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阎晋武及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山青担任讲座主持人,讲座地点设在文新楼103教室,众多师生及株洲市部分语言研究者聆听了讲座。
第一场学术报告主讲人为罗昕如教授。罗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在《民族语文》《方言》《语言研究》《汉语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多次获省级教学科研奖励,主持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为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罗教授讲座的主题是《漫谈语言生存现状下的语言研究》。讲座伊始,罗教授便抛出疑问,询问在场同学能否说自己家乡的方言,同学们零星地举起手,罗教授又追问同学们能否讲得像爷爷奶奶那样地道,举手的人又少了许多。通过以抛出疑问的方式,罗教授紧接着引出方言令人堪忧的生存现状。罗教授一方面从空间上阐释中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方言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从时间上揭示了汉语方言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青少年的方言运用能力出现的断崖式下降情况以及方言的生存窘境。接着,罗教授提出了“保存”和“传承”这两个概念,认为“传承”比“保存”要难,如若不重视方言使用,极有可能导致方言失传。在讲到“保存”的这个概念时,她介绍了“语保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同时着重介绍了由国内著名主持人汪涵发起的湖南方言调查项目“響應计划”,此计划在湖南调查摄录57个方言点,建立湖南方言有声语料库网站,其主要目的是保护乡音,而此项目正是由学术报告主持人湖南工业大学陈山青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罗教授表示:“響應计划”项目与湖南承担的国家语保工程形成良好互补,使得湖南省方言调查范围及影响位于全国前列。
接着,罗教授以“继承方言研究的学术传统,继续从事纯学术的方言调查研究”和“走出书斋、走向社会,为方言的传承及语言的多样化做一些实际工作——包括向政府呼吁”两个大方向展开了具体的讲述。在讲解方言调查的语音、词汇、语法时,罗教授理论联系实际,举出语音词汇方面许多生动形象的例字来展现汉语方言的魅力和趣味性,如“儿儿雨”、“儿儿病”、“崽崽凳”、“崽崽刀”表示“小雨”、“小病”、“小凳子”、“小刀”,即方言中用“儿儿”和“崽崽”来表示“小”的意思;又举出“打稻子”在方言中,既可以表示水稻脱粒,也可以表示主动服输;还有俗语“吃头的不管,吃背的洗碗”,用“头”和“背”这类人体部位,来表示时间的先后,隐喻使得意义发生了虚化。罗教授通过举出生动的例子来展现普通话与方言同字异义的情况,展示了方言研究的不同角度与空间,显示出方言的多义色彩和神秘特性。
最后罗教授将自己所研究的成果和著作中的“农工百艺”里的原始工农工具展示给在座师生,以“一图一词一文”的形式,还原了当时人民务农纺织等劳作的工具,图文并茂,让师生们切实感受了七八十年代的“农工百艺兴,十八般武艺全”的生活氛围。
罗昕如教授作学术报告
第二场学术报告的主讲人是张伟然教授,阎晋武书记作为主持人,介绍了张伟然教授研究方向并对张教授来我院给我校师生传经送宝表示衷心感谢。张伟然教授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员、长江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同时还担任《历史地理》《地理研究》《热带地理》期刊编委等职,其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成就斐然,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各种基金项目10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魏晋隋唐交通与文学图考》;在《地理学报》《中国史研究文物》《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语文》《文学遗产》《世界宗教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获第13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获第2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之学术著作奖。
张伟然教授讲座主题为《作为跨学科领域的文学地理研究》。在言简意赅地介绍完毕自己的生平经历后,张教授首先向大家阐述了什么是“文学地理”,文学地理的发展概况,及其具体研究方向。张教授从交叉学科的背景和历史入手,引出文学地理研究的现状,指出研究文学地理的“两拨人”,为史地学者和文学史家;文学地理的“两派”,为文学批评和建设学科;并直观地指出研究文学地理的技术水平早期以统计为主,以及现在的发展瓶颈主要为地名考证技术的不精和地理观念的部分缺失。
张伟然教授将文学地理研究的基本理念总结为三大点,分别是:文学中的地理、文学背后的地理、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张教授以《高唐赋》中的段落和叶舒宪的《高唐神女与维纳斯》的观点对照映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说明了朝云暮雨并非“造景”,而是写实。
张伟然教授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表示,研究文学地理单纯利用统计学说明问题是片面的,举出“乾隆作诗数量第一却难出精品”的例子,来表示统计出的量并不能说明问题,类推出利用统计学研究文学地理还是太过片面,并举出多例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展现文学相对于其他地理要素的独特之处。
张教授认为,历史地理可以为文学地理提供多种支撑,在研究技术上,地名的资料考订、信息提取及数据库等资料处理手段,可以更好地使文学地理有据可依;在研究理念上,作家作品的空间分布、文学对“地理环境”直接反映“地理意象”、地理参与的文学创作过程,则增加了文学地理这种交叉学科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在文学和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上,文学、文学家和社会是紧密联系着的关系。
最后,张教授提出了对文学地理走向的展望,对学科“杂交”、协同互济表达出强烈的期待和憧憬,并欢迎我校对文学地理学科专业方向有意向的学子报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研究生,并对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9个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
张伟然教授作学术报告
张教授讲座完后是互动时间。罗教授和张教授对学生们的提问给予了全面详细的解答。
学生提问
讲座到此圆满结束,两位教授与在座的老师们合影留念。
罗昕如教授、张伟然教授与老师们合影留念
(文字严文倩,图片段强,主审刘伟生、陈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