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东|智媒时代城市形象传播与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思考—以太原为例
时间:2022-07-18 10:58   阅读:

       近年来,各地积极利用短视频,在城市形象传播上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为了促进城市形象在国际传播上的发展,各地在“传递本地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上进行了广泛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快速普及,新兴媒介的不断涌现,社会发展正在由传统媒体转向全媒体,再由全媒体向智媒体进行转变。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智能技术为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动能?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还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针对以上问题,7月17日上午,山西传媒学院副校长郭卫东教授为“智能生态下的视频传播与数智广告”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智媒时代城市形象传播与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思考—以太原为例”的讲座。

       一、太原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分析

       讲座伊始,郭教授首先介绍了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和国际传播的大致背景,他表示,城市形象是一种“软实力”,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城市形象正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升城市国际传播力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在实践要求,是我国把握话语权的外在需求。在当下流量为王的时代,短视频已然成为了新的流量生产力,成为了社会交流的语言,因此短视频为城市形象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动能。其次,郭教授还分别介绍了城市形象、城市形象传播与城市国际传播力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让学员们对本次讲座的三个重要名词有了基本的了解。

       太原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有哪些特色?利用了哪些元素符号呢?郭教授主要从城市形象在短视频中符号学的呈现与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特点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郭教授从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语言符号包括方言、文字符号与话题。方言是太原城市形象短视频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符号,同时方言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太原传播地方文化与提升城市的辨识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字符号也是短视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字幕与画面的配合,发挥出声音所不能呈现的显性叙事;而话题则是体现流量的标志之一,通过用户在短视频上话题的携带,使得传播的事件具有标志性。郭教授表示,以抖音平台为例,话题是抖音短视频中的热门标志,话题可以由官方发起也可以由用户自己编辑话题,这样就能充分带动用户的创作热情。

       其次是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包括音乐、景观、饮食和人物。郭教授以相对应的抖音短视频案例为学员们作了具体分析。郭教授表示,无论是饮食还是景观、方言还是话题,都是短视频在传播城市形象过程中的载体,短视频打破了城市空间认知的限制,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同时,郭教授还表示,这样的城市形象的短视频传播具有多元符号营造在场感的场景化特点、内容接地气,摆脱了严肃性、生活化的特点以及互动模仿激活用户多层传播的仪式化特点。

       二、太原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力发展现状研究

       在短视频成为流量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太原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力的发展在现阶段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态势呢?郭教授主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释。

       传播主体包括政府、大众媒体、自媒体和国际企业四个主体部分。政府主要负责牵线搭桥,引导主流价值观,连接国际友城;大众媒体则是“搭车”宣传,打出国际传播的组合拳,国际企业需要以自身的品牌实力,将城市形象、中国形象以高质量、高效率的硬实力打出宣传效果。而对于自媒体来说,郭教授表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自媒体中的普通用户逐渐成为了城市形象的传播者,打破了政府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垄断地位,同时外籍媒体平台也是有效的城市传播力。

       传播内容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大众媒体的侧重正面报道,截止到2021年10月25日,国际在线官方网站上太原板块的咨询、China Daily官网的搜索词“TaiYuan”等官方数据信息展示,说明了大众媒体对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性。从自媒体的传播力来说,郭教授以“俄罗斯小金”和美国口语教师“安迪老师”两位博主为例,介绍了她们视频内容中有关山西太原的短视频内容,用数据说明她们对太原文化生活的传播力度。郭教授表示,大众媒体和自媒体仍是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生力军。

       传播效果则从认知层面、态度层面和行为层面三个方面来具体阐释。对于认知层面,郭教授分别从受众在抖音中最常看到的关于太原的内容分布和受众对太原的了解程度增加情况。从统计结果来看,受众从人文、历史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太原已经有了基本了解,但是并不深刻,在认知的层面,短视频的传播效果还有待提高和创新,要让受众不再停留于表面的了解,是我们作为未来媒体人需要深刻思考的地方。在态度层面,郭教授从受众对抖音中太原城市形象的相关内容整体质量的态度和受众对抖音中太原整体形象的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他指出在短视频中受众对于太原的认可度还有待提升,整体的反馈并没有达到传播城市形象的理想效果。在行为层面,郭教授根据受众在抖音中对太原相关视频的点赞量、评论和转发的情况,指出大部分的受众只是偶尔去点赞评论,对于去往太原的意愿也是停留在“可能会去”,这个数值说明短视频下对太原城市形象的宣传内容质量还有待提升,受众的互动的意愿有待加强。

       三、比较视野下的城市国际传播力分析——以武汉市与太原市为例

       对于这一部分,郭教授主要分析了武汉市近几年里,在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方面的亮点和可借鉴到太原城市形象传播的方面。

       郭教授表示,武汉市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在国际传播方面投入明显加大,着力于扭转海外受众对于武汉片面的认知,将知名度转化为美誉度。郭教授指出,通过《2021年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的数据显示,武汉市在过去一年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排名中位列第二,是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前五名的唯一一座内陆省会城市。这其中有很多能够借鉴给太原城市形象传播的经验,比如从小细节入手讲好“好故事”,多维度发展抓“真效益”。郭教授表示,除了叙述宏大的城市景观之外,也要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来讲城市温暖,与受众间搭起情感共鸣的桥梁,此外武汉市还培养出许多复合型人才,牢筑“语言桥梁”,用“生力”加“借力”打造出武汉传播矩阵。

       四、太原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存在问题研究

       在对太原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与国际传播的分析之后,太原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郭教授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在传播主体方面,郭教授从政府、媒体、企业和人才层面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教授表示,政府作为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缺少对太原市国际传播的有规划、成系列有组织、可持续、科学的城市国际传播主题,对于国际传播的理念也有待改善,要从以前的“我说你听”的传播形式到依靠多个传播主体。与国家级媒体相比,太原媒体在投入和海外资源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且地方属性和规模比较小,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传播效应,同时,太原媒体也面临着人才短缺、资金匮乏等问题。同时企业“自塑”能力不足,国外接受度不高、高端国际化人才缺乏,难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也是当下太原在城市国际传播方面存在的大的问题。

       传播内容问题方面,由于太原资源的有限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太原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科学的规划和发展的定位,郭教授表示,太原并没有对城市现有资源和文化进行整合,这就导致了现阶段太原城市形象传播的文化是孤立的,呈现碎片化的状态,不利于太原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同时郭教授还指出,太原短视频传播出现传播内容的同质化、产制力较弱、针对性不强、文化符号开发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太原故事”很难出海,这可能导致太原城市形象难以给国内外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在传播渠道与传播效果方面。郭教授指出地方媒体传播渠道单一,优质文化难以“走出去”,政府或官方举办的国际化会议、赛事有限,达不到提升国际知名度的需求,同时太原还缺乏国际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因此传播效果亦不明朗。

       五、加快提升太原国际传播力对策研究

       在分析了太原城市形象国际传播中的问题之后,郭教授也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同样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三个方面来具体阐释。

       郭教授指出在传播主体方面,政府应该要加强顶层设计,让太原形象“走出去”,组建推动提升太原市国际传播力的工作机构,加强城市定位,凸显太原的城市形象,培养国际传播的人才,打造高质量队伍。在媒体层面,郭教授指出,要借助国家级媒体、海外华文媒体进行国际传播,借助国家省级媒体组织的宣传活动,扩大太原城市形象宣传的范围,提升太原国际传播分量。在企业的层面,需要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积极与太原本土媒体对接。

       对于传播渠道策略,郭教授表示,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实现“弯道超车”,同时还要完善矩阵化的传播格局,这里可以参考武汉市的传播。政府部门与地方台要加强联动,合力打造城市外宣账号,注重发挥个人自媒体在城市国际传播的作用。

最后对于传播效果的策略,郭教授认为可以构建太原国际传播力的评价体系,即初步建立评估指标的集合、组成专家咨询组和分轮进行咨询。

       互动环节:

       070申依婧:郭老师您好,对于短视频的城市传播我有着这样一个疑问,很多受众对于某一城市已经有自己的一个主观认识,短视频的这种传播特点感觉反过来有种限制的感觉:短视频的“短”会造成内容的“浅”,您也提到了内容“同质化”,但是北方城市的美食、建筑、文化源本身具有“相似性”,这是现实情况,受众会觉得“不过如此”;而且算法导致城市推送的“精准化”更会排除很多受众,造成传播“内部消化”而非“对外展现”,很多受众“看不到”进而更“摸不着”……这样的短视频传播有一种“量多则溢”“只传不受”的感觉,记忆点弱,城市形象“似有若无”,不知老师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郭教授: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思考的问题,你所说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北方城市中,它的建筑、文化等确实让大家感受到的就是如你所说的。但在今天这样的背景之下,特别是智能媒体的出现,它有很多是可以量化的,比如我们打开手机,关于房屋装修的信息就是因为我们打开了这个信息,然后就是不断地给你去推送这样的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数据所带来的影响,那么在我们的传播过程中,尤其是短视频在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这种关于技术和内容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做,要建立自己的媒体平台,这些媒体平台是可控的,在传播中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016朱刘翌:郭教授您好,方言的符号传播方面,四川方言容易让人感受其在影视作品中所带来的幽默感。相比之下,一些其他地区的方言则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难以识别方言的所属地,也较少产生幽默感。请问老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怎样更好地实现语言符号方面的传播呢?

        郭教授:你说的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四川方言或东北方言本身带有一种幽默感,常常能够引起关注,而对于太原方言来说,它本身比较“硬”,很难产生幽默感,但对于山西人来说,可能就又是另一种感受。所以,这种语言符号传播,方言的使用要有一个针对性,要恰如其分,而短视频跨地域的,会优先传递这样的文化,所以我们说,技术是一个关键也是基础,尤其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管理层面要打通内容和技术,多做一些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