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智能媒体时代的广告与影视传播”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讲座15
时间:2020-08-16 17:39   阅读:


微信图片编辑_20200809090333

智能化的触角已伸向当今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各方面呈现全方位发展现象,人工智能于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智能手机终端全方位控制的智能家居,充分体现了技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关注于媒体行业中,人工智能、机器设备深入介入了媒体信息的采集、内容生产、发布效果监测等诸多方面。89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张明新教授为“智能媒体时代的广告与影视传播”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带来了一场以“媒体智能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主题的精彩讲座。张教授认为媒体智能化发展是近年来媒体行业产生的新现象,也是学界和业界十分关注的话题。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化趋势将在各个领域引起怎样的变革?而这一变革与之前行业的变革想比,又存在怎样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媒体智能化的新趋势? 围绕着这些话题,张教授从四个方面作了精彩解读。

一、人工智能的时代方位

什么是人工智能?张明新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智能与智慧的结合。智能,是指面对未知的状况,即时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考察、实践和证明的能力。智慧,是指智能+真善美的积极价值观。人工智能是根据对环境的感知,做出合理的行动,并获得最大收益的计算机程序;是机器和智能体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各种技术及其集合。如语音和图像识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随后,张明新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层次,并从科技、社会、政策、行业四个维度对媒体智能化发展的时代方位做出具体分析,张明新教授指出应当在媒体融合阶段性演进中考察媒体智能化发展。

二、人工智能的典型实践

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封面媒体、BBC作为典型案例,张明新教授分别论述智能媒体在其中的应用与发展。首先,以新华社为例,张教授向我们说明了媒体大脑的含义,媒体大脑是在 20171226日,由新华社和阿里巴巴合资打造的国内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向媒体机构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闻生产、分发和监测。融合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媒体大脑扮演智能时代新闻生产基础设施角色,为各类媒体机构提供线索发现、素材采集、编辑生产、分发传播、反馈监测等服务,智能化新闻报道。张明新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了媒体大脑智能审核流程图,以及核心系统是如何转动的。

微信图片_20200809131421

在人民日报层面,张教授表示2018年,人民日报社推出“人民日报创作大脑”,集成智能写作、智媒引擎、语音转写、数据魔方和视频搜索等功能,使媒体内容生产更加高效便捷。此外,人民日报社还推出“人民号”和“党媒算法”。人民号,全称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是由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面向全国媒体、党政机关、各类机构和优质自媒体的聚合平台。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有关智能化的推动我们印象深刻的便是“”虚拟主持人的面世,在2019年全国两会现场,“小白”通过采集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声音,利用个性化语音合成技术形成“声音复刻”,打造白岩松“伪在场”效果。大力推进5G+4K/8K+AI战略布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5G新媒体平台建设和业务生产赋能,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建设“人工智能编辑部”。人工智能编辑部依托总台“5G+4K/8K+AI”布局,以视听为特色,以智能化开发为手段,致力打造独具总台“智能”创新产品,增强主流新媒体实力。

微信图片_20200809132529

而封面传媒智能化转型新的建设理念为:“智能+智慧+智库”。智能是指在信息传播中,为用户提供视、听、读、聊的全沉浸人工智能传播体验;智慧则是正能量、年轻态、视频化,注重主流价值观和网络正能量的表达;智库代表打造封面指数和封面舆情智库产品的含义。 BBC则开发了聊天机器人矩阵,有专门报道“脱欧”消息的聊天机器人;有针对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用户开发聊天机器人。聊天机器人平台也得到了拓展,包含人工智能合成短视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受众与电视节目,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跨平台电视观众、利用面部识别技术分析受众情感。

三、人工智能的基本现状

关于媒体智能化的现状分析,张明新教授认为人工智能介入新闻传播存在三个阶段,分别是计算机辅助阶段(1950-)、弱人工智能阶段(2009-)、以及强人工智能阶段(未来-)。当前人工智能介入新闻传播基本状况正是智能化转型初级阶段,分为以下六个介入途径:智能化信息传播,如AI主播; 多元化信息采集,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新闻采访机器人,以及智能硬件设备的应用,如谷歌眼镜等; 自动化内容编写;机械化信息编辑,智能剪辑开始进入用户使用领域;个性化内容分发,基于内容的推荐、协同过滤推荐、热门推荐;实时化内容监测,人工智能内容审核。

四、人工智能的未来趋势

当前媒体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点在于数据资源需要意识与转型、平台建设需要技术与创新、 用户资源需要沉淀和积累。张明新教授就媒体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分为总体方位和基本特性两点来进行探讨。关于总体方位,张教授表示在未来,我国媒体智能化发展的理想范式,是建构成开放共享、持续进化的智能媒体生态系统。而关于基本特性,张教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未来化的可观性瞻望。

 

问答环节:

张韵瑾:老师您好,现在人工智能如此强大,请问老师您觉得未来人机如何和谐共存呢?机器人取代人的就业这块,怎么办?

张明新教授:现在的人工智能还没有特别强大,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我们生产的效能确实大大的提高了。这个问题目前还是无法回答的,只能说人类将来可能会和另外一个物种要进行和谐的共处,我想目前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可能只有极少数哲学家才思考这样的问题。

凡是密集劳动型的工作,尤其是重复型的工作,机器肯定会将人取代的,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大量的时间人们都是吃不饱饭的,因为那时的农业生产都不发达,很多作物都没有被开发,人们相互之间也缺少交流。而在当今的美国,种地的人估计不到2%,却养活了所有的美国人,这说明,技术的发展将替代单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意味着别的行业会慢慢冒出来,有更多的人类活动吸纳就业人口。新闻传播行业以后在大数据搜集等方面也会使用人工智能,人类的工作更多是去做深度思考,价值判断等。人和机器互相之间实现人机协同。

李欣玲:老师,请问当机器越来越介入精神自我与物质自我的交流时,技术对个体的驯化与监视其实也不断加剧,那么人内传播空间在被技术不断压缩后的出路在哪儿?

张明新教授:首先,我十分认同技术对个体的驯化与监视的观点,我们今天和未来的社会越来越强调各种各样的传感设备,及其实施各种记录人的数据。人的位置、行为、形态等物理数据,就是时时刻刻在被记录着。实际上这种记录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强大的压力。因为你会感觉到,我不是自己了,我的所有信息都在别人手里,在别人看来,我是透明的。想想还是挺恐惧的,那么人内传播空间,也许是人类需要找到一种释放压力,表达自我,是人与人、人与机器交流的一种方式。

 

学员反馈:

朱慎缜:诲我谆谆,听我藐藐。张教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媒体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与内容。他从时代方位,典型实践,基本现状和未来趋势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在时代浪潮之中社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问题。为了更好地凸显出媒体智能化的特性,张教授以百度智能汽车为例,讲述了自己对媒体智能的了解与看法。个人认为,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之中,与人工智能相较,作为媒体学习者,我们比它们多的不仅仅是实践,更是一份对媒体的热枕与衷心的热爱。

张悦:机器新闻,机器人写作是近两年新闻写作发展的趋势,作为传媒人的一份子,我也对机器人写作既抱有担心又抱有期待,通过老师的讲述我对机器人写作可以更多的抱有乐观和客观的态度进行看待,不再盲目担心。

 

蒋思遥:在现代社会中,智能媒体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不可否认,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张老师也从时代方位、典型实践、基本现状、未来趋势分析了智能媒体的现状和趋势。在未来,人机如何共处成为了一个探讨的话题。我认为,人工智能是为人服务的,它可以在某些方面提高生产效率,为人服务。而人工智能的产生从来都不是为了让人变得更懒惰,而是在便捷人类生活的同时,使人产生思考。人工智能更加先进,并且能够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应该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文/:邓伊人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