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云明|智媒时代:新科技与新文创
时间:2020-08-01 19:20   阅读:


智能媒体是科技和媒体融合的产物。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媒体已出现智能化趋向,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那么文化与科技的交织衍生出如何的变化,我们又该以何种思维对待智能媒体态势所致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智媒时代的新科技与新文创有什么样的关系?81日上午,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财经新闻研究所所长谭云明教授为“智能媒体时代的广告与影视传播”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智媒时代:新科技与新文创”的学术讲座。

暴风截图202081307389390

何为“智媒时代”

首先,谭云明教授就“智媒”的概念作出阐述,即“智媒”是指媒体的智能化,或是用机器集成的智慧。在新技术推动下,媒体出现智能化的趋向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特征: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其次,谭云明教授指出,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在以技术革新为导火索的智媒变革中,以人为主导的媒介形态开始被打破,各种智能物体及新技术的交互融合,推动了传媒产业链的新变革,出现了“人性化+智能化”、“系统化+生态化”以及“法制化+标准化”的特征。

从《意见》与《报告》谈起

为了更好的推进文创与科技的发展,国家六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知道意见》和人大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意见》和《报告》)。

《意见》中涉及文创有三条信息:一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重点突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文化旅游等领域系统集成应用技术;二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三是科技对文化建设支撑作用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

文化与科技如何进行融合?《报告》中展现了五个亮点:一是文化科技是一个不断融合、发展和演进的概念;二是文化科技发展的两条主线、四个方向、六大领域;三是文化科技创新是弯道超车的新引擎之一;四是文化科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五是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数字科技激活场景。

新文创究竟“新”在哪里?

新文创是指新时代下,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希望打造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从新文创的概念可以看出,文创产业不仅从起初的娱乐到更加注重双效统一的文化内容生产,更加呈现出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赋能、相互赋值的重要趋势。新文创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文化生产“新实验”。现如今,传统文化正在成为“活”在当下的潮流文化,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关系正在重建,文创也正成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从《流浪地球》的放映中不仅感受到中国科幻片的突破,也慢慢向全球观众展现了一种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中国价值观,一种中国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讲故事的方式不断突破,世界越来越喜欢听中国故事。与此同时,新文创实验也从中获得信心。在未来,新文创应担负起融合科技和文化、连接传统和未来的使命,推动着文化生产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新文创的具体新意呈现?谭云明教授表示,在“文化+产业”方面,要构建IP开发的新模式。以《西游记》为例, “一个好的IP,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一定能产生强大的共振”。在“内容+形式”上,科技也要有文化,升级新文创为了实现更高效的数字内容生产,“文化+科技”可以提升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内容。另外,就“如何用新文创讲好中国故事”这个问题,谭云明教授表示,一个优秀民族文化IP的培育需要漫长的时间,要着力创新,建立新机制,进行体系化、创新性的数字化打造。

当新文创遇上新科技

新科技是涵盖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万物互联、5G技术、生物科技、医疗康复等一系列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领域,指一切对人类社会具有颠覆意义的创新型技术。新文创与新科技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谭教授表示,新文创已成为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文化新特征。现代数字文明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和土壤,传统的坍塌与传统的追溯同时展开。网络原住民一代对新技术敏感、运用娴熟,艺术观念和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新的艺术探索此起彼伏。除此之外,科技、艺术、人文的熔炉正是创意的起点,工业社会的创新和后工业社会的创新之间在手段、主体、动力、表达方式、组织形态、基本假设和关键词等七个维度存在差异。最后,“科技+文化”赋予科技文化企业更多想象的空间。随着知识、创意成为人类价值的主要生成方式,休闲、娱乐将占据人类生活的主要时间份额,未来必然催生出以科技为主要引擎,以文化内容生产为主业的文创公司。

 

 

【互动环节】

张韵瑾:我们该如何去理解互联网+与当下文化的关系,怎么才能做到相应的链接呢?

谭云明教授:互联网是一种科技、一种平台。互联网+文化,比如说古籍整理等等,种类众多,还有人民日报的数字化,科技的力量如果缺乏文化的内容会少了些温情。需要加强渠道和设计,有针对性地将二者连接起来。

唐乐辰:目前许多文创产品的研发依旧停留在对可见文化表面的生搬硬套,而没有考虑到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能够带给人们的启发,那么在新文创的开发上,文化加科技会不会让人们把关注度过多的放在科技上,而更加消解了文创产品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呢?

谭云明教授:文化有内涵,机器科技等的进步可能会一度稀释文化内容的内涵深入,但是也在不断的调试。利用科技的手段要更加深入文化中国气派与风格,靠实践、组织者、社会风气等加强引导。

朱慎缜:目前受疫情影响,文旅产业,外贸,以及电商流量均出现了下跌趋势,在当前线上线下的双重压力之下,文创产品应当如何破局?

谭云明教授:线下的文旅产业有一定损失,但硬币总有两面,总会有其他的突破口。线下文旅受到损失,但线上电商却在发展,文化娱乐得到加强,教育的投资迅速增长,故而事物发展有一定客观规律。

 

【学员心得】

赵曌:“互联网+”赋能之下,的确是解构了传统文创的样态和消费。新技术不断迭代着新文创。值得思考的问题是:1)形与神。我觉得,当下技术对于文创的形塑,更多依旧停留在“形”的再造,甚至为了迎合消费需求不断地改造着文创产品背后文化的“神”,所以,“炫技”迷思的背后,当警惕文化内涵的消解。2)时与效。老师在课堂上也讲到,IP的打造,一定是经年累月,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但这与当下这个快餐式的、碎片化的文化消费时代显然相悖,因而市场上也就出现了一批批迎合消费者的文创产品,形成了一批批红极一时而又转瞬即逝的“网红现象”。我觉得,一方面,这种走马灯似的“打卡”符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关注“网红”与“经典”的兼容并进而不是偏废。

 

刘通:在这个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技术似乎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基本标准,阿里和腾讯帝国运用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何利用新技术来发展新文创,如何在利用新技术的同时保持文创的公益性和文化性,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受益于此,中央财经大学的谭云明教授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思考问题的角度。

 

朱慎缜: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正是谭教授的真实写照。在正式授课开始后,他简要介绍了本次文创文化讲座的背景与考量,在授课之中,他回顾了文创产业所取得的成绩,也展望了文创产业的未来。其后,他详细讲解了对文创产业的正确认识,并由此对文创产业与新媒介的融合展开了细致的分析和阐释,从宏观上深入解读了文创产业的内容,也分享了他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并在讲解的最后回答了我有关文创产业前景的问题,使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文化产业本身,我将在课后认真反思整理笔记,将教授所教授的知识贯彻在我的学习之中。

 

厉业强:在各个时代当中,技术对于传媒行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十分火热,谭教授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现状,也为我们做好更好的进行文创创作工作提供了思路。

 

(文:常芳芳,韩晓曼 审核:雷晓艳)